我和樂高的初次接觸約莫是快三十年前的事了,
當時對面鄰居家小朋友的媽媽在附近一位很有名的中醫師家裏幫傭,
中醫師的小孩長大了,退下了一堆玩具送給她,其中包括了一組積木,
我和小我一屆的鄰居小朋友很快就愛上了這組積木,並且常常平分顆粒一起玩,
當時樂高這種東西並不常見,(我猜是價格不斐吧...)
我和鄰居小朋友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,只知道它很好玩,
為了方便溝通,我們替他取了個名字,管它叫「愛心玩具」(夠俗的吧!)
這組愛心玩具真是千變萬化、百玩不膩,在我的成長記憶中,絕對佔有一席之地。
或許我的3D空間概念也就是從這邊培養來的。

二十多年後自己有了小孩,兒時的經驗使然,
很理所當然的,LEGO被我視為是小孩必備的積木,
儘管它的價格還是很不斐,但我常是咬著牙衝下去,
希望自己的快樂體驗也能讓孩子試試看,
從大顆粒的duplo開始給孩子玩,到現在普通尺寸的樂高,
所幸,孩子們都很喜歡。

LEGO的魔力在哪裏?
最近陪著孩子玩著玩著突然有所感,
當自己製作一件作品時,總會發現沒有你需要的那種顆粒(畢竟家裏不是開樂高工廠的),
這時就會絞盡腦汁去思考替代方案,臨時變更設計去達成最終的目標,完成作品,
在思考的過程中,往往是十分專注地沈浸其中,
在作品完成後,成就感自不在話下,
也因為是自己組的,非常了解它的構造,而能再思考把作品修改得更完善。
以最近組成給兒子玩的小貨車為例,
經過了幾次的思考改良才變成下面的樣子(長得有點像我公司最賺錢的小貨車),
IMG_2641.jpg
兒子很有趣的學習姊姊的想法替它增強馬力,加上噴射引擎,
IMG_2643.jpg
IMG_2642.jpg
我想起LEGO和Duplo有些共用性,於是再把它改成超級版!
IMG_2644.jpg
就這樣一台小車車,讓兒子玩了好多天,也讓我和孩子們的想法交流好幾回。

在我的概念中,LEGO不應該是以作品的形態被保留,
一旦作品不再被玩耍時,就應該被拆解成顆粒形態,再創造新的作品,
所以一開始時,其實我是傾向買基本顆粒就好了,
但後來還是忍不住買了兩組看起來滿有趣的東西。
一組是CITY系列的,現在已經拆掉,變成顆粒了,
IMG_2422.jpg
另一組是CREATOR系列,同一組積木按說明書可以組成三種東西,
IMG_2342.jpg
我家這組光說明書就厚厚五本,
相當的巨大、精細、有趣,但也很費工,好像比較適合大人玩啊,
IMG_2649.jpg
IMG_2652.jpg
這組雖然費工,但等未來小孩玩膩了,還是會被拆掉變成積木的一部份。
因為這組CREATOR包含TECHNIC積木的關係,
我開始對可以進行機構設計的TECHNIC系列感興趣了,
LEGO也是一個大錢坑啊....

另外說件事,在組這輛大拖車頭時發現這玩意兒,
IMG_2653.jpg  
看見沒?中間有台咖啡機耶~~ 果然是歐洲人,連拖拉庫司機都懂得享受生活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